将送这里指圣人对万物的态度如同镜子不会主动迎送只真实反映所映
将:送。这里指圣人对万物的态度如同镜子,不会主动迎送,只真实反映所映照的万物本性,不隐恶,不匿善。这样可以全部展现事物本真却不伤神费力。
胜物:尽物之情,即全部展现事物本性。
【译文】 不要成为虚名的载体,不要在心灵中替万物谋虑;不要替万物分担事务,不要用智慧主宰万物。体悟自然无穷无尽的变化,自由自在地遨游而不留下踪迹;按照自然的安排行事,没有自我的是非判断和得失之心,也就是空寂忘我罢了。“至人”把心像一面镜子那样使用,不会主动迎送,只真实反映所映照的万物,不隐恶,不匿善。这样可以全部展现事物本真却不伤神费力。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9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9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9
倏(shū)、忽、浑沌:寓言中虚拟的名字。“倏”和“忽”指速度很快,形貌匆匆,比喻有为。“浑沌”指混合不分,安然闲适,比喻无为。
七窍:人头部的七个孔穴: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嘴,分别用于看、听、呼吸和吃。
浑沌死:浑沌在这里喻指无为管理下的百姓。百姓无知混同于万物,可自我生存,又可因机遇为他人提供帮助。一旦管理者有为,替百姓开启认识之门,使有是非之心,则争端纷起而百姓死亡。
【译文】 南海之帝名叫“倏”,北海之帝名叫“忽”,中央之帝叫“浑沌”。倏与忽经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挺好。倏和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恩德,商量的结果是:“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孔窍用来看、听、吃以及呼吸,而唯独浑沌没有这些,让我们尝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于是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外篇 骈拇第八
骈拇
【概要】 本篇是《外篇》的第一篇,是《内篇》思想的外化,借“骈拇枝指”的比喻来说明道德与仁义之间的关系。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层层推进:
第一层至“非天下之至正也”,指出“骈拇枝指”是异于常人的天赋禀性,与“赘肉”、“道德”构成区别。“道德”是天地自然规律在人身上的体现,其本质为顺应自然。有些个体超出这一本质而显得突出,就如同合并的大拇指和多出的小手指一样,虽然也是自然所赋予,但不是天下人的共性。由于它和人的本质一样,都是先天形成的,因此和后天长出的“附赘县疣”相比,更具有迷惑性。“离朱、师旷、曾参、史鳅、杨朱、墨翟”所具有的“耳聪目明、仁义强辩”特性,仅仅属于个人,一般人并不具有。
第二层至“使天下惑也”,说明万物情性各不相同,不可强求一律,长者不可断,短者不需续。有仁义天性的人如果强求天下人都和自己一致,就是伤害他人的天性,和不仁者贪求富贵没有区别。
第三层至“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推演三代以来实施仁义的弊端,用“臧谷亡羊、伯夷盗跖”的事例说明“仁义”的推行不过是以所谓好的标准来戕害人性,其认识的误区在于用所谓好坏的标准来区分行为的正确性,而忽略它们在伤害本性上是一致的。
最后提出自己的“臧善”标准,不过是各人“任性情而为”,闻其所能闻,见其所能见。不需要制定好坏的标准来迫使天下人追逐摇摆,伤情害性。
- 三辰谓日、月、星群后指众诸侯王匕鬯(chànɡ)《易·震》云[图]
- . 美好的心灵是我们永远的航标[图]
- 候望指负责守望、侦察的官员高诱注“是月缮修守备故曰官候也”九[图]
- 为了保证皇室安全和巩固中央集权两宋重视发展经济和强化币制在唐[图]
- 夏传子夏禹开始将王位传给儿子不再选贤禅让家天下天下从此成为一[图]
- 向来刚才白鹿《楚辞·哀时命》有“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图]
- “刑罚的根源起于人们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礼制和法度就是用来控制[图]
- 前调,柳浪闻莺晴空摇翠浪昼禽静霁烟收听暗柳啼莺新簧弄巧如度秦[图]
- 飘堕飘零安得怎么能够馨香芳香 何如何似比……怎么样盛年指青春[图]
-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祖先的基业遵循传统的策略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