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战争搅得头昏脑涨的赵王想想也是,先试试议和,如果议和不成,再战不迟。
大夫虞卿赶紧劝阻,分析说:现在秦军兵临城下,我们跑去要求议和,只有被动挨宰的份儿。要议和,手上一定要有筹码才行。什么筹码呢?先派使臣前往魏国与楚国,摆开合纵的架势,这样秦国定然心虚,赵国就可以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这么好的建议,却被赵孝成王束之高阁了。
“弱国无外交”,尽管赵国也算是强国,与秦国相比还是弱了些,手中没有筹码却寄希望于谈和,不知不觉便陷入被动之中。
赵国使臣郑朱出使秦国,商议休兵事宜。范雎抓住这个机会,大肆宣扬秦军在战场上的“胜利”,营造赵国“失败”的假象。魏、楚两国风闻消息后,更是胆战心惊,魏安釐王原本想出兵相援,现在也打起退堂鼓。
这是赵孝成王在长平之战中犯的第一件错事。这次和谈未获成功乃是意料中的事,还示弱于敌。
虞卿这样说:“魏国与楚国看到赵国主动求和,定会认为赵国没有信心抵抗秦国,它们更不可能出兵相救了。秦国看到诸侯都不肯救援赵国,赵国势孤力单,也不可能同意和谈。所以谈判绝无成功的希望。”真是一语中的。
没有东方诸侯的相助,赵国只能凭一己之力与秦国周旋了。
这场漫长的战争依然望不到尽头。
秦、赵两国都投入越来越多的兵力,长平这个弹丸之地,双方各集结了数十万精兵对峙。老成持重的廉颇不改乌龟战术,仍然慢条斯理地与王龁打太极。这样拖下去,对秦国显然不是好消息。
转眼间,两年过去了,时间已到了公元前260年。
与赵国相比,秦国的后勤运输线更长,粮食、武器转运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秦昭王等得不耐烦了,不断向前线总司令王龁施压。王龁手握一支秦国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军队,再不卖力进攻,他这个总司令的头衔怕也要保不住了。
自长平战役开打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夏季攻势开始了。
农历四月始,秦军对长平防线发动史无前例的猛攻,取得了一定的战绩,袭杀一名赵军副将,士气大振。六月,王龁再度出击,连下两座赵国堡垒,俘虏四名军尉。廉颇精心营造的防线已被撕开一道口子。
廉颇没有慌了手脚,他马上又建成一道新防线。然而仅仅一个月后,该防线又被秦军突破,赵军两名军尉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