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意境说?
“意境说”先出现于文学批评领域,后来绘画中也引入了“意境”的概念。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中正式使用“意境”一词来阐述绘画理论问题,而在此前,意境的理念早就蕴涵于绘画的创作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澄怀味象”“得意忘象”等观念的提出,到宋元时期经过苏轼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和倪瓒的“逸气说”、钱选的“士气说”的陶铸,“意境说”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意境说”突破了绘画单纯再现客观事物的观念,而赋予了绘画表现主观精神的功能,使得绘画出现了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新的创作取向,令画家通过对境象的把握与经营而实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效果,对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山水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造化”,即大自然,“心源”,即作者内心的感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与构设是不可缺少的。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思想得到有机统一之后而产生的,是艺术家的内心感悟作用于外界的艺术资源而得出的结果。这不仅对于绘画,对于其他艺术创作也是适用的。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怎样的境界?
苏轼为王维的画作《蓝关烟雨图》题词:“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的就是画有诗情而诗有画意,诗画交融,一种艺术而兼有两种神韵。王维不仅是一名出色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画家,而且他的诗与画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画中富有浓郁的诗意,诗中亦给人一种清新的画面感,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诗句皆为此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味着一种更为高远的艺术境界。